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外來種植物
轉載自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38(點進去看,這裡介紹很多外來生物)
小花蔓澤蘭慣居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的山野處、廢耕地或乏人管理的果園與檳榔園。就以此藤類的身心狀況來說,趨光性的特質,加上具備無性生殖能力,而種子輕薄,易隨風飄,根莖的節與節之間還能長出「不定根」。
這樣的體質背景,驅動小花蔓澤蘭發展出一套「勒斃致死法」,將周邊林相殘害得體無完膚,其攻擊模式更清晰可辨:接近大樹、攀爬植物、悶死樹林。誰能料到,在南美洲的雜草,竟在台灣反客為主成為強勢植物,理應是遠來的嬌客,反倒成了氣焰囂張的驕客。
小花蔓澤蘭(Mikania micrantha H. B. K.) 取材自http://www.floral.com.tw/floral/contentbypermalink/0DF645409BE7EF3E48256F17003641A9
原產於中南美洲,1950年代後期被用做水土保持的覆蓋植物而引進東南亞。
台灣最早發現小花蔓澤蘭是1986年於屏東萬巒,當時誤以為是台灣原生種蔓澤蘭而未加重視。
小花蔓澤蘭具無性及種子繁殖能力,匍匐莖的節及節間均可長出不定根,為趨光性植物,種子量多輕盈可隨風飄遠,繁殖力極強。
它一棵植株產生的種子可以上萬或更多,且種子輕而有毛,可以隨風飄散的很遠、很廣,這也就是小花蔓澤蘭能迅速蔓延造成災害的原因。
任何植栽只要被小花蔓澤蘭攀上,自己就會在小花蔓澤蘭枯萎之前先行死亡,樹林即遭滅絕。
小花蔓澤蘭蔓延的速度相當快,在國外還被稱為「一分鐘一英哩雜草」,由此可見它生長速度非常驚人。
它是以攀附的方式,纏繞著樹幹向上生長。
小花蔓澤蘭蔓最可怕的是,一旦被纏上的植物,就像是黏上了吸血蟲,漸漸地被層層繁覆的藤蔓包圍,無法行光合作用,
最後枯死。小花蔓澤蘭的種子成熟後會四處散播,每平方公尺約散落17萬顆,而種子發芽後,它的藤就會迅速生長,攀上其他植物;一旦小花蔓澤蘭入侵,首先地面會被它覆滿,排擠其他植栽或雜草生存空間。然後它的莖蔓會沿著樹木枝幹攀爬、纏勒,使樹木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小花蔓澤蘭也會影響鳥類或其他動物棲息,小花蔓澤蘭所到之處,幾乎沒有植物可以倖免,它生命力極強,往往剷除後又生根發芽,非常難以根除,因而被封為「綠癌」、「綠色福壽螺」 。
目前台灣因外來生物入侵的損失每年已超過十五億台幣,且對本土生態造成難以估計的滅種危害,學者專家皆大聲疾呼要將入侵種問題當成「生物國防」看待,一定要拉高層級,成立專責單位加強預防和早期防治,避免生物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天敵
在世界各國並沒有把小花蔓澤蘭趕出去的成功案例,各種防除方式也只是「治標」不能「治本」,主要還是抑制其擴展為主。
美國在困擾幾十年後,終於篩選出20種菌類與3種蟲類,可引起致病或吃食小花蔓澤蘭,其中一種象鼻蟲(weevil),最有希望成為剋星。
但是,美國所研究找出的天敵並不能適用臺灣,必須考量本土生態平衡的問題,而這種「生物防治」方式,還是得在原有的生態環境中找尋。
在國內還未出現天敵前,最好的方式是以人工機械除蔓,因此民眾出外踏青時,如果看到小花蔓澤蘭,最好的方法是:隨手拔除。
有些人認為引進外來植物可以使我們的植物更多樣化,沒什麼不好。
這種想法表面上看起來很不錯,可是事實上,卻值得商確,因為所有的生態體系都維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
當這些「外來植物」,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環境裡自行繁衍,建立穩定的群族,並對棲息地及原生植物的生態系造成危害時,就稱為外來入侵植物,對其控制或剷除往往十分困難。
而且,這些植物會與當地的植物競爭養分、分泌或釋放化學物質,形成大面積群落,並對當地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造成明顯的影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