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黃蝶與天敵的恩仇http://www.wretch.cc/blog/juzonok/1465211
美濃黃蝶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知曉美濃有個黃蝶谷的你可知道這裡的「黃蝶」是哪一種黃蝶嗎?【圖/新北市復興國小輔導組 呂晟智 提供】
「黃蝶」之所以會被稱為「黃蝶」是因為這些蝴蝶的翅膀都是以黃色的色澤呈現在大自然中,也就是說其實「黃蝶」只是一個超級廣義的代名詞而已。在台灣「黃蝶」這個代名詞主要含括了大部分黄粉蝶屬(Eurema)以及部分遷粉蝶屬(Catopsilia)的種類,所以當你有機會看到翩翩起舞的「黃蝶」時,可不要再次以為牠們都是同一種囉~~
美濃大地主 ─ 淡黃蝶
說起美濃黃蝶谷,雖然這個區域的「黃蝶」也是包羅萬象,不過主要的種類其實是粉蝶科(Pieridae)的淡黃蝶(Catopsilia pomona)或又可稱為遷粉蝶。不過為什麼淡黃蝶會是這個地區的大地主呢?其原因可以回探至日治時期的造林政策,日本人為了發展林業經濟,在美濃至六龜山區大量栽種淡黃蝶的食草植物─鐵刀木(Senna siamea),到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也持續栽種鐵刀木發展林業,雖然說當時此區盜伐猖獗,就連鐵刀木也一併被盜伐,但是在生態平衡以及物種替換的作用之下,鐵刀木成為當地強勢的植物種,而淡黃蝶漸漸成為最顯要的蝶種,美濃也因為淡黃蝶這位大地主而發展出自然觀光產業。
淡黃蝶的生活起居
美濃黃蝶谷每年基本上會有兩次為期約兩周的淡黃蝶大發生,發生時淡黃蝶漫天飛舞,其數量必須以千為單位來計算。當民眾在發生期進入黃蝶谷中,不少人第一眼看見的景象都是「怎麼鐵刀木光禿禿的一片呀~~!?」這個問題其實還蠻容易回答的,因為只要看到數以千計飛來又飛去的淡黃蝶,其實不難想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了。
大發生初期,只要沿著河道由上游往下游走,不難發現河道兩旁只要有潮濕地就會有淡黃蝶聚集喝水,喝完後又再次起飛向下游前進,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成蝶交尾、產卵以及幼蟲取食植物的自然現象,這也無非是自然界給民眾最可貴的自然教材之一。到大發生中期,淡黃蝶漸漸成群結隊不斷飛出山谷,最後則會消失在美濃平原上,結束這難能可貴的自然現象直到下一次發生期再現。
淡黃蝶身世之謎
目前全球以紀錄的淡黃蝶共有5個亞種,分布西起印度、斯里蘭卡,延伸向東華西、華南、華東、中南半島、印尼、菲律賓,至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以及所羅門群島。於台灣淡黃蝶一年會有多個世代,所以幾乎是全年可見,不過冬天因為溫度較低,所以會以蛹的型式越冬。就如同美濃黃蝶谷,全台的淡黃蝶都有群聚且團體移動的現象,也因此牠們才會被又被稱為「遷粉蝶」。雖然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淡黃蝶,但是淡黃蝶之所以會出現在台灣,其身世一直是學者質疑的疑點,原因在於目前已知的淡黃蝶所取食的植物:鐵刀木、阿勃勒以及黃槐,都不是台灣原生植物種,是從熱帶地區引入的外來物種,而且至今仍然沒有紀錄證明淡黃蝶會取食台灣原生植物,所以在合理的懷疑之下,學者均推測淡黃蝶可能是藉由鐵刀木引入而進入台灣的種類。
外來種的入侵 轉載自http://www.aeh.ntu.edu.tw/old/main2/invader/invader.htm 在校園裡,有些常見的動物其實並不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喔,它們從世界各個地方而來,有的是因為有觀賞價值,有的則作為食用用途,但是後來因種種原因而讓它們流落出去,大量繁殖的結果,反而侵害到台灣本土的動物,介紹如下:
紅耳泥龜 紅耳泥龜,俗稱巴西龜,原居地是在美國。牠們是雜食的,在校園水池中常見到牠趴在地面突出物上做日光浴,最大的特徵是眼後兩側各有一塊紅色斑塊。牠們是適應力很強的外來種物種,因為寵物飼養後不當的放生,牠們的蹤跡也已遍布台灣許多的池塘湖泊與溪流中,本土種的烏龜就慢慢減少了。
牛蛙 在醉月湖畔常可聽到鳴如牛叫的聲音,那便是牛蛙的傑作;其體長約15公分,背部呈現綠或褐綠色,它們並非台灣的原生種,而是被人放生所致,其實這種放生等於對本土其他原生種青蛙的放死,因為牛蛙的繁殖力強,成體和蝌蚪都會捕食其它種類的青蛙,對本土蛙類族群的生存有很大的威脅。
美國螯蝦 大小約20公分,顏色鮮紅,原產地為北美洲;會挖洞鑽孔,能忍耐惡劣的水質,雜食性。美國螯蝦及外來淡水魚等水生動物,已成為本土原生種魚類日減、甚或滅種的主要因素之一。
吳郭魚 對環境之適應能力強,繁殖力強,具挖巢護幼或口孵護幼之習性。對本土魚種威脅甚大。
非洲大蝸牛 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目前已經廣泛分佈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臺灣日治時期1932年(或作1933年)由台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因素自新加坡將非洲大蝸牛引入臺灣。但因為缺乏計畫且繁殖力強而供過於求。台灣全境均可發現其蹤跡 夜行性,喜好潮濕的環境。生活環境為陸地,主要棲息於菜地、農田、果園、公園、橡膠園裡、雜草叢生、樹木蔥鬱、農作物繁茂陰暗潮濕的環境以及腐殖質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樹枝落葉和石塊下。以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為食。因此在大部份的地區都被視為入侵物種。 非洲大蝸牛一年約生產5-6次,一次平均約生產100個卵。 約4個月就能長為成體,但長為成體後仍會緩慢成長。在飼養環境下,壽命約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